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

KD VI - Kicks review

引言
今年夏天Nike Basketball為當家球星Kevin Durant推出了第六代的簽名鞋款。今次打破了多項常規,例如提早在夏天推出、沒有了雙數代的魔術貼設計等等。KD VI是KD系列中最輕巧、最低筒的一代。全新的鞋舌設計,的確有一點足球鞋的影子,究竟KD VI有甚麼突破,讓我們一一作出研究吧!


球鞋故事及介紹
如果是喜歡Kevin Durant的人,想必對馬里蘭洲內的Seat Pleasant Activity Center 這個名稱不會陌生,因為這個體育館便是KD自小天天訓練的場館,而附近有著一個小斜坡,也是KD訓練自己體能的地方,可以說Seat Pleasant是KD籃球夢想的開始。
每一雙不同配色的KD VI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設計師Leo Chang在一次活動中,看到Seat Pleasant Activity Center一張黃綠色的地墊,Leo以此為靈感,所以這雙黃綠配色的KD VI就出現了。

杜蘭特最新個人簽名鞋款 - KD 6
球鞋以腕錶的精密零件配合作為設計靈感,所以球鞋配上不同的科技以達到「精密」及「高性能」的概念。首先,超薄Flywire鞋面和Hyperfuse物料,已經令鞋身重量大大減少,再加上低筒設計,令KD 6的運動靈活性更強!更是一雙歷代最輕的KD 簽名鞋款 !

另外,感覺上KD 6 既像是一雙網球鞋,又像足球鞋,其實這正是設計師Leo 的靈感,用網球鞋作藍本,其中便是為了加强球員橫向跑動的穩定性!

中底及外底都用上閃電元素,代表杜蘭特的球隊 - 雷霆隊。

KD 6 另一特別之處,相信是鞋舌不對稱的設計。有穿過低筒鞋的朋友應該知道,鞋舌有時候總是會左右兩邊走。而KD 6 最新的雙層網眼鞋面設計,為的就是鎖定腳面,好使運動時候更舒適和自然。

鞋舌上的標誌,是"35" 和 "6"的合體,代表杜蘭特分別在雷霆隊的號碼及KD 6的意思。6也是數學上的 Perfect Number,代表和諧及平衡,也象徵KD 6 在設計上的完美堅持。

* Logo內的數字利用錯覺留白顯示,可以留意宣傳片段最尾部份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YTNBDs-c30


鞋底方面,前Zoom 後Max 是一個很好的配對,Zoom air 令反應性更強更快,而Max air 亦可提供足夠的緩震工用。


另外,鞋底六角形花紋設計增強抓地力,提供穩定支撐!六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,也是KD 6的象徵!

實著評測
宮城
重回低筒的KD VI外型很足球鞋向,初次在網上看時不太喜歡,不過在KD VI發佈會看到實著及拿到實物後,卻又覺得還可以,而且在實戰過後,鞋的穿著感亦比想像中要好得多。

首先是那個不對稱的鞋舌薄得來不刮腳,我穿低襪也沒有問題,兩層的網眼鞋面很輕很貼腳,再加上Flywire,KD VI在鎖緊足部方面十分出色。不過fuse鞋面加上Flywire雖然堅韌,但初穿上時,前掌兩側位置感覺偏硬,而前掌內籠雖然加闊了,但我仍覺得有點窄,而且侷腳(建議腳厚的人買大半碼),這是因為除了鞋面鞋舌部份有網面透氣之外,鞋好像沒有其他透氣地方所致。

KD VI沿用上一代的前zoom後max的設計,不過可能是由於鞋型的設計,KD VI並沒有上一代前後掌高低感差距較大的感覺,前掌的Zoom Air回彈感覺亦比較明顯,而我對後跟Max Air的要求也不高,所以覺得不錯。鞋底使用了六角放射線紋,感覺與上一代的五角星相似,抓地力也保持水準,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。

整體上除了透氣度稍差之外,KD VI不論在緩震、抓地、保護上都有良好表現,而且鞋是整個KD系列中最輕的,對於是後衛打法,身型較瘦的我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ALEX
配置雖然跟KD V一樣,都是前Zoom後Max的緩震,不過上腳感就舒適多了。尤其當你之前試過KD V打波,踩進鞋內,前掌雖然貼地,不過頭幾次的後跟Max Air腳感卻會有點墊高了,有點不太平均。
雖然說前掌比上一代闊,但無可否認頭幾次上腳打波,Hyperfuse鞋面確有點硬。就算平時走路都會有點壓住腳面的感覺。幸好經過幾次練波與3on3比賽後,鞋面已經軟下來,而前掌Zoom Air的感覺亦較前幾代明顯。
稍為不太習慣的是超薄而不對稱的鞋舌,如果穿著薄襪,當你綁緊鞋帶時,內側最高的鞋帶孔會有一小部份緊貼著腳面。測試後,低筒設計的確提高左靈活性,而整對鞋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應該是前掌,內籠稍加闊之餘,Zoom Air氣墊加強了First step的步伐和所需要的回彈性。另外前掌亦加闊了outrigger,增加左前掌落地的面積,這個設計在Kobe系列都可以找到,對於我經常鏟籃和急停跳射的打法來說,能夠平穩落地的確很重要!有前當然有後,後跟可見式Max Air於搶籃板著地後都能提供合適的緩震,壓力未致於落在腳跟上。
由於換了低筒跟一體化的Hypefuse鞋面,令重量方面大大降低,打完數場3on3雙腳都無酸軟,這點都相當重要,如非這樣的話,當你在比賽戰術上需要全場人盯人的時候,腳掌便會很快抽筋或酸軟,會大大影響了球場上既表現。而這雙KD VI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顏色配搭,偏心的我本來就喜歡黃色,絕對是個不能抵受的誘惑!


TAT的著後感
KD 6 雖然是低筒鞋,鞋本身亦十分輕,但著地的穩定性十分好,Max air 提供的緩震充足。特別的鞋舌設計令鞋更貼腳,鞋舌再沒有左搖右擺。
另外,鞋形十分貼腳,建議如果腳形比較闊的朋友可以試試大半號的鞋,以避免"夾腳"。

KENT的著後感:
初初接觸KD VI已經很感動,因為KD VI終於有屬於自己的鞋盒了!接著打開鞋盒,拿出實物後,第一個感覺是『好低!』,接著是『好輕!』。
初初試穿著時,鞋筒的確比想像中闊,由於腳掌偏厚,導致KD VI的鞋頭位置偏窄。購買時,大家可以考慮試大半碼。鞋身整體用上了超薄Flywire,輕巧但有一點硬,而且鞋頭位置有一點因為屈曲而刮腳。經過兩星期穿著後,感覺回軟了一點。當鞋帶縛緊時,鞋帶和Flywire鞋面緊緊將腳掌鎖上,不會帶有侷促感,透氣度良好。
中底支援用上了前掌Zoom Air後掌Air氣墊,雖然配備上和V代相同,但今次前掌的Phylon TM和Zoom Air感覺明顯許多。尤其是在起動時,最為明顯。後踭的Air Bag,初著時感覺偏硬,相信亦要穿著一段時間才會回軟。
低筒的設計確實增強了靈活性,不過亦同時減低了對足踝的保護。幸好今次雙層網眼鞋面確實能夠鎖定腳面,加上鞋側的 ‘Outrigger’ 防扭設計可以令我跳躍落地時放心一點。鞋身離地感正常,不算太貼地。鞋底的六角型鞋紋設計,抓地力確實良好,曾經在一個較『跣腳』的場地進行測試,期間亦沒有『跣腳』的情況出現。耐用度方面,鞋身的Hyperfuse設計只有少許摺痕出現;鞋底不是XDR物料設計,不過亦沒有太多的損耗。
KD VI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前掌的Zoom Air確實比V代改進了不少,其次就是抓地力方面真的很好;不過亦有幾點需要注意,首先不對稱的鞋舌設計穿著時有點不習慣,建議大家穿著中筒襪子、後跟的Air初著時偏硬。不過大膽的足球鞋款設計和鮮艷的黃綠配色,的確令我增加不少好感。

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Lebron ST II - Kicks review


測試鞋款 : LeBron ST II (579743-400)
配色 : BLACKND BL/HYPER BL-STDM GRY-BRG
打球位置 : SG/SF
應用技術 : Air sole, Hyperfuse
建議鞋號   :穿回平時碼數便可
評分       :滿分=100分

前言:
對於第四次得到常規賽MVP的LeBron James來說,他的戰鞋往往用上最頂尖的技術,價錢亦相當有份量。而大眾化的LeBron副線系列除了Zoom Solider和Ambassador之外,上年亦加入了新成員,名為LeBron ST。為迎合夏天來臨,今年LeBron ST II繼續以低筒設計並加上撞色的配搭,令大家打街場的意欲又再次蠢蠢欲動。



Details:
整對鞋也不難發現Lebron的元素
鞋頭Lebron標誌
左腳內側刻有LEBRON,右腳內側刻有JAMES
後踭印有6字
中底後方亦刻有6顆鑽石,代表LeBron的球衣號碼
鞋舌頂端亦有大帝的標誌




外觀: 70分

顏色取決一切! 這雙LeBron ST II以Elite版本的Superhero配色作藍本,你亦可說是紐約的代表顏色,因此,外型雖沒太大驚喜,不過單是紐約色已把眼睛俘虜成功。

以往LeBron系列都偏向重型裝甲,今次LeBron ST II則設計成低筒,簡潔配置使其更輕盈,相信會令較多細小球員接受。鞋身亦有大大小小的LeBron元素,更易討好大帝迷。配襯長褲還算可以吧。



透氣度: 70分

網絡上看過第一代LeBron ST,以透氣孔為主的Hyperfuse物料佈滿鞋身。來到ST II,則以TPU範圍較大的Hyperfuse為主,加強了鞋面的耐用性,而透氣面則較上一代為少,只有鞋舌和鞋身內外側的小部份。數次兩小時室內場實測後,經過run & gun的來回進攻,也不會過於侷腳。




舒適度與避震功能: 80分

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穿過全掌Air Sole的籃球鞋,對上一次已是數年前的AJ VIII 。這些日子都被Zoom Air和Lunarlon寵壞了。

測試後,覺得全掌Air Sole勝在緩震平均,避震雖沒Max Air強勁,著地後的整體反應都來得較快。鞋籠大小以及前掌闊度算是正常,size也不用大半號或小半號。

前後鞋底增加了坑紋,增加起跑和跑動時的屈曲度。

唯一有意見的是鞋頭前端只有少部份的襪套設計,加上網面薄鞋舌,包覆性大大減低,實戰時需要把鞋帶索得非常緊才有穩陣感覺。





足踝支撐: 60分

低筒設計的ST II,足踝包覆並不是太理想。加上周圍的填充料不算厚,要不是把鞋帶由第一個孔到最高的孔都索到最緊,轉向時足踝會有輕微移動。


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
XDR鞋底的而且確是比較耐磨,除了練習之外,都會用作出街之用。大約穿了三個星期,鞋底紋路亦清晰可見。抓地力方面,試過全場的快攻中急停轉身或跳射,表現都是水準之上,也值得加分。



總評: 70分

外觀: 70分
透氣度: 70分
舒適度與緩震功能: 80分
足踝支撐: 60分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
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

LeBron X P.S Elite - Kicks review



測試鞋款: Lebron X P.S. Elite (579827-400) 
配色: BLACKND BL/HYPER BL-STDM GRY-BRG 

前言:
由上年開始,Nike推出了Elite系列的Playoff球鞋,絕對是上年度其中一個震撼的話題。眾所周知季後賽的對抗性強度往往比常規賽高好多,因此特別為季後賽而打造的Elite版本,規格上也比常規賽版本提升了。今年NIKE為三大球星Lebron、Kobe和KD推出Playoff球鞋,而今次測試的正是Lebron X P.S. Elite (以下稱為Lebron Elite)。









外觀及特徵:
首先從鞋盒開始,用上了上年黑金色的鞋盒設計,而今年金色的比重增加了,顯得更加奪目。加上使用推入式開關設計,鞋盒已經給大家一種高貴的格調。

顏色方面是Superhero的藍橙色,也可說是紐約色。其主鞋帶為橙色以及後備鞋帶為深藍色。外觀方面,Lebron Elite與常規賽的Lebron X(以下稱為Lebron X)有80%相似,兩者鞋身都用上了Hyperfuse物料,配上Dynamic Flywire的飛線設計。兩者的最大分別就是鞋身加上了Carbon Fiber碳纖,碳纖最大的好處是物料輕巧,卻非常堅硬。Lebron Elite在鞋側和鞋踭位置加上碳纖,目的是增加穩定性之餘,鞋身重量依然輕巧,以對抗季後賽的短途殺戮。

功能上,Lebron Elite鞋身的Hyperfuse提供了透氣度,今次的Dynamic Flywire線圈上和鞋帶用上了Kevlar®避彈衣物料,而鞋舌亦用上鉸鏈式泡沫的物料作保護來減少鞋舌與鞋帶間的摩擦,更能有效鎖定雙腳。

鞋的中底用上了全掌Visible Zoom,此技術暫時在NIKE的籃球鞋中只出現在Lebron X和Lebron Elite上。Visible Zoom提供了軟中帶彈的舒適感覺。

另外,與上一代Lebron IX Elite比較,今次全掌氣墊帶來的緩震相對較平均,不會因使用前後不同的氣墊配置令舒適度未盡人意。兩側的碳纖比上一代更為闊,使橫向的穩定性大大提高。加上上文提及的Dynamic Flywire,可以說整體上10代Elite版本比9代的Elite版本更穩定更全面。







ALEX的著後感: 
這幾年的比賽戰鞋多是Kobe系列,也就是低筒的設計,輕巧而靈活度十足。中高筒方面亦有穿Hyperdunk 2012和KD 系列,都是比較輕盈的一種。今次換上Lebron系列,對我到說確是一種挑戰與新嘗試,好像要駕馭一頭猛獸一樣。

以輕量級SF來說,初次試穿時不算太理想。由於第一次試穿已是正式比賽,加上綁上最高的鞋帶孔,腳部未完全適應下不出二十分鐘,腳掌便開始酸軟。要是現在給個分數,我想只有65/100,因為真的不能穿太久。多練了數次波後,也做了些微的調節。或許因人而異,綁低了一個鞋帶孔,反而已令整體舒適及貼腳感大為增加。相對於球場上的靈活度也有著明顯的改善。雖說把所有鞋帶孔穿上能加強踝部支撐,但這雙Elite還是對它留有一點空間比較好,逼得太緊對雙腿也沒有好處。

在進攻方面,由於中底較高加上全掌的Visible Zoom Air,令First step也慢了。相反做一些急停跳投,落地後那回彈卻令人回味。唯一令我擔心的是後踭外側的那部份氣墊,只要稍為向後用力,便有些微向外傾的感覺。經過數次練波後的結論相信只是心理作用,想改善這一點其實把鞋帶紮實,基本上雙腳在鞋內走動的情況機率是較低的。

在防守方面,搶籃板也是我在球隊中的工作,落地四平八穩令我對它加了分數。反而橫移步的防守因鞋身的重量與我習慣穿的低筒鞋亦有一段距離,反應性稍為慢了。抓地力方面,雖然Lebron Elite鞋底沒有選用傳統魚骨紋,其複雜的紋路要停便停,算是聽話。

有趣的是,曾經有隊友投訴我穿Lebron Elite時把他的小腿刮傷,經我們研究後,發現‘凶手’正是外側的碳纖片,在我小跳步時擦過弄傷的,可見它的破壞力也不小。總括來說,Lebron Elite不算最適合我的打法,而我最欣賞的還是那一整片全掌Visible Zoom Air帶來的回彈感,當然還有經典的紐約配色吧!








KENT的著後感: 
由於小弟身形比較『肥』,通常我都喜歡遊走三秒區,駁腳單擋,頂位等工作。首次測試時,鞋身緊貼雙腳,已經覺得十分有安全感。鞋頭填充物料適中,鞋頭沒有因為屈曲而刮腳,小弟比較喜歡鞋脷厚的球鞋,Lebron Elite這方面能夠滿足我的需要。鞋踭的炭纖雖然偏硬,但穿著時亦沒有任何不舒適的感覺。當鞋帶縛緊時,鞋帶和Dynamic Flywire線圈緊緊將腳掌鎖上,不會帶有侷促感。Lebron Elite鞋籠偏窄,建議試自己和大半碼以作比較。

中底支援的Visible Zoom Air提供了全氣墊Max Air的舒適感覺,而且更加上了Zoom Air 獨有的回彈感,感覺和Zoom Air、Double Zoom Air有很大的分別。平常的Zoom Air提供了舒適的回彈感,但有時會感覺偏硬。Visible Zoom Air卻不同了,沒有硬的感覺,整體上好像踏著加上了回彈力的厚厚氣墊一樣;唯一要注意的是,後踭的氣墊真的偏彈,跳躍落地時要小心注意。小弟穿著兩星期後已經習慣了。如果喜歡穿著全掌Max Air球鞋的朋友,絕對會喜歡Visible Zoom Air帶給你的全氣墊感受。

高筒的設計對踝部的支撐有絕對的優勢,加上Lebron Elite的高度可以蓋到上腳眼位置,踝部的支撐絕對是不用置疑。唯一是鞋帶不知為何很難縛緊,所以每次我都會打兩個結以令其不易鬆脫。鞋身和腳沒有太多空間,反應性絕對是優質。鞋身離地感比較偏高,相信大家要花點時間來適應。鞋底的不規則井字型設計,抓地力不過不失,測試期間沒有『跣腳』的情況出現。 經過兩星期的測試後,鞋身的Hyperfuse設計沒有令鞋身有摺痕出現,的確值得一讚;鞋底雖然不是XDR物料設計,但亦沒有太多的損耗。

Lebron Elite承接上Lebron X的所有優點,而增加炭纖令鞋身比Lebron X輕1oz,和增強穩定性。離地感高的球鞋,穩定性十分重要,因為中底偏厚,如果鞋身和腳有多餘空間,打籃球時確實會增加極大的風險。Lebron Elite利用炭纖物料來減低鞋身重量,這絕對是極佳的設計。小弟之前比較喜歡著Melo的球鞋多過Lebron,原因是喜歡Melo厚厚的Zoom Air和設計比較輕巧,不過Lebron Elite完全改變了我對Lebron系列的觀感。無可否認,Lebron Elite是將NIKE近代最強的科技結合而成,一對球鞋集合Hyperfuse、Dynamic Flywire、Visible Zoom Air、Kevlar®於一身,相信總有一種技術吸引你試試。

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

Zoom Kobe Gametime - Kicks Review

Zoom Kobe Gametime - Kicks Review:

測試鞋款: Zoom Kobe Gametime (540793-005)
配色: Black/ Strata Grey-Vivid Sulfu
rSize: us10.5打球位置: SG/SF
應用技術: Zoom Air
優點: 耐磨
建議鞋號: 穿回平時碼數便可
評分標準: 滿分 = 100分











還有紫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