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Jordan CP3.VII - Kicks review

測試鞋款       : Jordan CP3.VII X (622270-002)
配色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: BLACK/CEMENT GREY-GYM RED
打球位置       : SG/SF
應用技術       : Podulite, Zoom Air, Dynamic Flywire
建議鞋號    :穿回平時碼數便可
評分        :滿分=100         

前言:
首次見到CP3.VII實物時,就覺得外型比上一兩代都來得粗獷,對講求速度的Chris Paul是否合適也一直存有疑問。相信CP3.VII的設計師Justin Taylor也花了一點功夫去構思。


 Details
-          鞋帶上依舊保留了336310這兩組數字。
336是美國的Area code 代表North Carolina,亦是CP出生及成長的地方
310是美國的Area code 代表Los Angeles,是CP現在打球的地方
-          CP3外公經營過的加油站-雪佛龍的標誌在VII代上也保留著,今次出現在鞋跟上。

 -          源於跑車概念,左腳鞋頭的「7段波箱」圖案正代表了Chris Paul的第七代簽名鞋款
-          鞋身兩側的氣孔也是參照跑車上的排氣口作概念

 -          鞋底的TPU穩定版上左右腳分別刻有CP3個兒子的元素。
右腳: 1CEP252409代表兒子Christopher Emmanuel Paul II出生日期為2009524
左腳: 2CAP081612 代表兒子Camryn Alexis Paul出生日期為2012816 

外觀: 80
上文提及過第一次拿CP3.VII上手的感覺比CP3.VCP3.VI AE都來得筋肉型,加上黑色鞋身用的物料似是磨砂皮般的質感,很難與來自跑車的設計概念掛上關係。官方也沒有說出是參照哪一款跑車設計,那種線條加上兩側排氣孔,令我聯想起究竟會是LaFerrari還是MP4-12C?

透氣度: 75
放棄上一代沿用的Hyperfuse,改以鞋身兩側多排的氣孔代替。透氣孔的數量確是多,不過鞋身皮革的厚度也沒有Hyperfuse那般薄如蟬翼,連續打了數場街場後,確是有點兒侷腳,鞋舌的網眼也是偏細小且填充料較厚,對散熱方面未如理想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舒適度與避震功能: 80
鞋舌加長且豐厚了,這一點都比上幾代優勝。緩震上主要的轉變由Podulon轉為Podulite配合前腳掌內側的一小塊六角形的Zoom Air以應付前掌經常著地以舒緩蹠骨承受的壓力
在我而言,CP3.VICP3.VII的舒適與緩震分別就是前者軟熟與後者回彈。VI代底盤中使用的Podulon,即使平時走路都能感到那種軟熟,相反於VII用上的Podulite + Zoom Air,軟熟感偏少但回彈較快。下表是這兩項給的分數可作參考,要是問哪雙會比較好穿,其實視乎用家的愛好而定。我則會選擇CP3.VI能提供比較多一點的舒適度。

足踝支撐: 80
Dynamic Flywire由中段開始便能把鞋身鎖緊以穩定雙腳,只是鞋頭設計有點闊,最前端的部份怎樣綁也有點空位。可能個人喜好都偏向前掌較窄及包腳的設計,這方面於對上一款的CP3.VI AE就能完全做到。

CP3.VII的鞋筒高度與V代差不多,與VI代相比就推高了,實戰時心理上確是較為放心。而事實上,在台灣打3on3時,身體對碰也特別多,幸好未有因切入動作過度扭動而受傷。

耐用度與抓地力: 90
鞋底用了較耐磨的XDR橡膠,除了慣常受力位置用上魚骨紋,鞋底其餘位置都用上較深的坑紋。其中一個測試場地在台灣的新生橋下籃球場,可能場地在馬路中間,比較多塵。間中也有人在鏟籃時滑到,慶幸的是CP3.VII在這種場地下並沒有出現滑腳,變速突破等動作也較自如,是值得加分的。

加上鞋身用上TecTuff一種高度抗磨損的物料,暫時看來整體的耐用程度都強得驚人。

總評: 80

外觀: 80
透氣度: 75
舒適度與避震功能: 80
足踝支撐: 80
耐用度與抓地力: 90


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

LeBron XI - Kicks review


測試鞋款       : LeBron XI (616175-700)
配色             : Parachute Gold/Arctic Green
打球位置       : SG/SF
應用技術       : Hyperposite, Hyperfuse , Dynamic Flywire , Lunarlon, Zoom Air
建議鞋號       :建議可著大半碼
評分             :滿分=100分        

前言:
LeBron正代系列的球鞋,除了首發的Zoom Generation外,都給予外間一種重型裝甲的感覺。無可口非,LeBron的身型和技術已經是一級的水平,腳上需要的支撐與保護絕對不能忽略。然而,對我這個輕磅球員來說,要駕馭重裝備於腳上並不容易。今次LeBron XI一改以往風格,從網絡上看過圖片後已經十分期待及寄予厚望。




外觀: 95分
電影動漫裡有Iron man這個superhero,其實LeBron強壯的身軀和無堅不摧的打法,也就像球場上的superhero。LeBron XI也加入了這樣的設計概念,一身盔甲的外型,似是蓋著內裡更強大的爆發力。LeBron XI以Hyperposite和Hyperfuse打造外殼,大大減低了重量的同時亦加強了對外的保護性。外觀亦比以往更流線,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由全掌外露氣墊改為將Lunarlon及Zoom Air藏在鞋墊內,令外底弧度得以提升。





Details:
測試的顏色外號為King’s  Pride,靈感來自代表LeBron的獅子,森林中的萬獸之王。因此由鞋籠的用色以至鞋身的啡金綠色,都是環繞著森林為題材。

細心留意便會發覺Swoosh內隱藏著L與J的字樣,另一details是鞋舌上的圖案,把英文的SIX與羅馬數字的XI合併起來,這兩個細節確是值得加分。



還有鞋墊上的英文字,巧妙地突出其雙重性,一面是LEBRON,而倒轉過來看則是JAMES。



鞋頭前端,左腳有六點,右腳有五點,總共有十一點,代表了11代的意思。




透氣度: 85分
鞋舌是一整塊大孔的網布,對於散熱這方面我不會太過憂心。鞋面的Hyperfuse物料除了令鞋身較輕,亦增加了透氣度。連續進行了四場3on3的室內場比賽,每場也打足了十分鐘,雙腳也沒有悶熱。




舒適度與緩震功能: 95分
相比起以往固定的Flywire,Dynamic Flywire的出現更合我心水。測試當天即使戴上ankle support的護具,原本即時把鞋籠逼滿了,但熱身過後也不顯得鞋籠過緊,相信是Dynamic Flywire於進行每個動作時都能提供適當的鬆緊調節。




對上幾代的LeBron都以大範圍的外露氣墊作緩震,對於身型有份量的球員來說確是恩物。而輕量級的選手往往追求球鞋與球場上的緊貼度,以及迅速的氣墊緩震。今次改以回彈較快的全掌Zoom Air直接置入輕量的Lunarlon鞋墊中央,就是省掉了拖泥帶水的感覺。於3on3比賽中亦試過不同的動作,如小跳步上籃及突破分球等等,順道測試一下LeBron XI的性能,結果都令人非常滿意。




其實以前都試過穿LeBron IV來比賽,已經感受過置在鞋墊中央的全掌Zoom Air的確是自己喜歡的配置,只嫌當時鞋身略重,今次這個問題在LeBron XI上已經改善了。

唯一出現不適的地方就是首次穿著時鞋頭位置較為夾腳,可建議穿大半碼或穿薄襪。




足踝支撐: 90分
3on3比起5on5,進攻防守的對換也來得較快和較密,埋身肉搏也較多。用以測試球鞋的足踝支撐也是個不錯的時機。對比起LeBron X Elite, LeBron XI的鞋筒較為低但依然能夠包覆腳踝。之前亦試過LeBron的Zoom Soldier VII,同樣也是中高筒設計,不過每當Soldier VII進行切入動作時,鞋領位置便會有很大的空位出現,亦即是足踝包得不夠緊。而  LeBron XI則可以緊扣腳 踝位置而不失靈活性,亦因後跟向下斜的設計而增加了活動範圍。



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新鞋第一次落地就比賽去, 在這節奏那麼快的3on3也沒有滑腳,也試過急停跳射,前掌亦可以作出即時反應。防守方面,橫移步的動作中未出現跣腳情況,另外順帶一提,可能全掌Zoom Air的關係加上鞋底咬地,那全方位的回彈力確提升了一點在搶籃板及封波時需要的反應。整體其實已經不錯,只是好奇如果在街場測試LeBron XI,抓地力又會否下降。

耐用度有待觀察,畢竟試了半天的室內場,鞋底的坑紋當然沒這麼容易被磨走吧。




總評: 95分

外觀: 95分
透氣度: 85分
舒適度及緩震功能: 95分
足踝支撐: 90分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
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

Zoom Soldier VII - Kicks review

Zoom Soldier VII Kicks Review
測試鞋款:      Zoom Soldier VII (599264-001)
配色:    Pure Platinum – Wolf Grey – SNC Yellow
Size:     us10.5
打球位置:      SG/SF
應用技術:      Hyperfuse,Zoom Air
建議鞋號:      穿回平時碼數便可
評分:      滿分 = 100分


前言:
一如以往,LeBron的Zoom Soldier系列都比正代的來得輕巧。不過今次牛奶箱的設計概念則收起來。曾幾何時,Soldier系列都是LeBron於季後賽中常穿著的鞋款。自上年Elite系列的加入,相信往後的Soldier系列都會針對街場方面而設計。





外觀及特點: 85分
同樣擁有與Soldier VI的大搭帶,搭帶中間亦有一個大大的LeBron logo。灰鞋子其實也容易配搭。延續LeBron X鑽石的設計靈感,Soldier VII也不難發現鑽石元素,如搭帶末端、鞋舌、鞋領和中底的鑽石切割紋。後跟左腳有LeBron字樣,右腳有James字樣。另外有趣的是鞋墊及內側均有一組摩斯密碼,左腳代表SOLDIER,右腳代表SEVEN即第7代,可能是切合士兵的溝通方式吧!



透氣度: 75分
感覺上不太出眾,前半段的鞋舌用料為較薄的網布,鞋面則以TPU物料為主的Hyperfuse而成,加強了保護性卻降低了透氣性。相信是魚與熊掌的抉擇! 落街射波就沒太大影響,每當進行兩小時的練波後總覺得有些微的侷腳。




舒適度及避震功能: 85分
在我而言,Zoom Air帶來的反應性較合適的我的打法。這次Soldier VII採用的是前後掌分拆式的Zoom Air,對於起步及落地後的反應也來得迅速。半襪套式內靴設計亦令舒適度及貼腳感增加不少,減少因鞋籠內不同的縫線位而引起不適或刮腳。由於要把鞋帶綁得較緊來彌補腳眼位出現多餘的空間,那小部份的Pro-Combat鞋舌在此亦發揮了作用,不會因過度用力綁鞋帶而令腳背不適。




足踝支撐:75分
中高筒加上搭帶設計,整體的保護性看似完美,當你穿多了一段時間,做多了一點變速,你便會發現Soldier VII的腳眼位設計令你活動更加自如,那一邊廂其實就是嫌鞋領包覆得不夠緊,變速時你會發現腳眼附近有好多空位令其走動,幸好前掌可以綁得較緊亦加上搭帶的輔助,但因此未能達到較高分數。




耐用度與抓地力:85分
以配合主題的鑽石放射紋作鞋底的紋路,急停動作亦相當自如。特別喜歡穿這雙Soldier去練波,因為每次兩小時無間斷的走動和強度,雙腿需要的就是一雙夠輕巧靈活的球鞋。鞋底融入了Flex Grooves元素,加大了跑動時所需的屈曲度。鞋底的細紋暫時還健在,沒因打街場的緣故而磨走,算是不俗吧!




Soldier VI與Soldier VII的外觀比較




總評:80分
外觀 : 85分
透氣度 : 75分
舒適度及避震功能 :85分
足踝支撐 :75分
耐用度與抓地力 :85分

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

KD VI - Kicks review

引言
今年夏天Nike Basketball為當家球星Kevin Durant推出了第六代的簽名鞋款。今次打破了多項常規,例如提早在夏天推出、沒有了雙數代的魔術貼設計等等。KD VI是KD系列中最輕巧、最低筒的一代。全新的鞋舌設計,的確有一點足球鞋的影子,究竟KD VI有甚麼突破,讓我們一一作出研究吧!


球鞋故事及介紹
如果是喜歡Kevin Durant的人,想必對馬里蘭洲內的Seat Pleasant Activity Center 這個名稱不會陌生,因為這個體育館便是KD自小天天訓練的場館,而附近有著一個小斜坡,也是KD訓練自己體能的地方,可以說Seat Pleasant是KD籃球夢想的開始。
每一雙不同配色的KD VI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設計師Leo Chang在一次活動中,看到Seat Pleasant Activity Center一張黃綠色的地墊,Leo以此為靈感,所以這雙黃綠配色的KD VI就出現了。

杜蘭特最新個人簽名鞋款 - KD 6
球鞋以腕錶的精密零件配合作為設計靈感,所以球鞋配上不同的科技以達到「精密」及「高性能」的概念。首先,超薄Flywire鞋面和Hyperfuse物料,已經令鞋身重量大大減少,再加上低筒設計,令KD 6的運動靈活性更強!更是一雙歷代最輕的KD 簽名鞋款 !

另外,感覺上KD 6 既像是一雙網球鞋,又像足球鞋,其實這正是設計師Leo 的靈感,用網球鞋作藍本,其中便是為了加强球員橫向跑動的穩定性!

中底及外底都用上閃電元素,代表杜蘭特的球隊 - 雷霆隊。

KD 6 另一特別之處,相信是鞋舌不對稱的設計。有穿過低筒鞋的朋友應該知道,鞋舌有時候總是會左右兩邊走。而KD 6 最新的雙層網眼鞋面設計,為的就是鎖定腳面,好使運動時候更舒適和自然。

鞋舌上的標誌,是"35" 和 "6"的合體,代表杜蘭特分別在雷霆隊的號碼及KD 6的意思。6也是數學上的 Perfect Number,代表和諧及平衡,也象徵KD 6 在設計上的完美堅持。

* Logo內的數字利用錯覺留白顯示,可以留意宣傳片段最尾部份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YTNBDs-c30


鞋底方面,前Zoom 後Max 是一個很好的配對,Zoom air 令反應性更強更快,而Max air 亦可提供足夠的緩震工用。


另外,鞋底六角形花紋設計增強抓地力,提供穩定支撐!六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,也是KD 6的象徵!

實著評測
宮城
重回低筒的KD VI外型很足球鞋向,初次在網上看時不太喜歡,不過在KD VI發佈會看到實著及拿到實物後,卻又覺得還可以,而且在實戰過後,鞋的穿著感亦比想像中要好得多。

首先是那個不對稱的鞋舌薄得來不刮腳,我穿低襪也沒有問題,兩層的網眼鞋面很輕很貼腳,再加上Flywire,KD VI在鎖緊足部方面十分出色。不過fuse鞋面加上Flywire雖然堅韌,但初穿上時,前掌兩側位置感覺偏硬,而前掌內籠雖然加闊了,但我仍覺得有點窄,而且侷腳(建議腳厚的人買大半碼),這是因為除了鞋面鞋舌部份有網面透氣之外,鞋好像沒有其他透氣地方所致。

KD VI沿用上一代的前zoom後max的設計,不過可能是由於鞋型的設計,KD VI並沒有上一代前後掌高低感差距較大的感覺,前掌的Zoom Air回彈感覺亦比較明顯,而我對後跟Max Air的要求也不高,所以覺得不錯。鞋底使用了六角放射線紋,感覺與上一代的五角星相似,抓地力也保持水準,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。

整體上除了透氣度稍差之外,KD VI不論在緩震、抓地、保護上都有良好表現,而且鞋是整個KD系列中最輕的,對於是後衛打法,身型較瘦的我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ALEX
配置雖然跟KD V一樣,都是前Zoom後Max的緩震,不過上腳感就舒適多了。尤其當你之前試過KD V打波,踩進鞋內,前掌雖然貼地,不過頭幾次的後跟Max Air腳感卻會有點墊高了,有點不太平均。
雖然說前掌比上一代闊,但無可否認頭幾次上腳打波,Hyperfuse鞋面確有點硬。就算平時走路都會有點壓住腳面的感覺。幸好經過幾次練波與3on3比賽後,鞋面已經軟下來,而前掌Zoom Air的感覺亦較前幾代明顯。
稍為不太習慣的是超薄而不對稱的鞋舌,如果穿著薄襪,當你綁緊鞋帶時,內側最高的鞋帶孔會有一小部份緊貼著腳面。測試後,低筒設計的確提高左靈活性,而整對鞋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應該是前掌,內籠稍加闊之餘,Zoom Air氣墊加強了First step的步伐和所需要的回彈性。另外前掌亦加闊了outrigger,增加左前掌落地的面積,這個設計在Kobe系列都可以找到,對於我經常鏟籃和急停跳射的打法來說,能夠平穩落地的確很重要!有前當然有後,後跟可見式Max Air於搶籃板著地後都能提供合適的緩震,壓力未致於落在腳跟上。
由於換了低筒跟一體化的Hypefuse鞋面,令重量方面大大降低,打完數場3on3雙腳都無酸軟,這點都相當重要,如非這樣的話,當你在比賽戰術上需要全場人盯人的時候,腳掌便會很快抽筋或酸軟,會大大影響了球場上既表現。而這雙KD VI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顏色配搭,偏心的我本來就喜歡黃色,絕對是個不能抵受的誘惑!


TAT的著後感
KD 6 雖然是低筒鞋,鞋本身亦十分輕,但著地的穩定性十分好,Max air 提供的緩震充足。特別的鞋舌設計令鞋更貼腳,鞋舌再沒有左搖右擺。
另外,鞋形十分貼腳,建議如果腳形比較闊的朋友可以試試大半號的鞋,以避免"夾腳"。

KENT的著後感:
初初接觸KD VI已經很感動,因為KD VI終於有屬於自己的鞋盒了!接著打開鞋盒,拿出實物後,第一個感覺是『好低!』,接著是『好輕!』。
初初試穿著時,鞋筒的確比想像中闊,由於腳掌偏厚,導致KD VI的鞋頭位置偏窄。購買時,大家可以考慮試大半碼。鞋身整體用上了超薄Flywire,輕巧但有一點硬,而且鞋頭位置有一點因為屈曲而刮腳。經過兩星期穿著後,感覺回軟了一點。當鞋帶縛緊時,鞋帶和Flywire鞋面緊緊將腳掌鎖上,不會帶有侷促感,透氣度良好。
中底支援用上了前掌Zoom Air後掌Air氣墊,雖然配備上和V代相同,但今次前掌的Phylon TM和Zoom Air感覺明顯許多。尤其是在起動時,最為明顯。後踭的Air Bag,初著時感覺偏硬,相信亦要穿著一段時間才會回軟。
低筒的設計確實增強了靈活性,不過亦同時減低了對足踝的保護。幸好今次雙層網眼鞋面確實能夠鎖定腳面,加上鞋側的 ‘Outrigger’ 防扭設計可以令我跳躍落地時放心一點。鞋身離地感正常,不算太貼地。鞋底的六角型鞋紋設計,抓地力確實良好,曾經在一個較『跣腳』的場地進行測試,期間亦沒有『跣腳』的情況出現。耐用度方面,鞋身的Hyperfuse設計只有少許摺痕出現;鞋底不是XDR物料設計,不過亦沒有太多的損耗。
KD VI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前掌的Zoom Air確實比V代改進了不少,其次就是抓地力方面真的很好;不過亦有幾點需要注意,首先不對稱的鞋舌設計穿著時有點不習慣,建議大家穿著中筒襪子、後跟的Air初著時偏硬。不過大膽的足球鞋款設計和鮮艷的黃綠配色,的確令我增加不少好感。

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Lebron ST II - Kicks review


測試鞋款 : LeBron ST II (579743-400)
配色 : BLACKND BL/HYPER BL-STDM GRY-BRG
打球位置 : SG/SF
應用技術 : Air sole, Hyperfuse
建議鞋號   :穿回平時碼數便可
評分       :滿分=100分

前言:
對於第四次得到常規賽MVP的LeBron James來說,他的戰鞋往往用上最頂尖的技術,價錢亦相當有份量。而大眾化的LeBron副線系列除了Zoom Solider和Ambassador之外,上年亦加入了新成員,名為LeBron ST。為迎合夏天來臨,今年LeBron ST II繼續以低筒設計並加上撞色的配搭,令大家打街場的意欲又再次蠢蠢欲動。



Details:
整對鞋也不難發現Lebron的元素
鞋頭Lebron標誌
左腳內側刻有LEBRON,右腳內側刻有JAMES
後踭印有6字
中底後方亦刻有6顆鑽石,代表LeBron的球衣號碼
鞋舌頂端亦有大帝的標誌




外觀: 70分

顏色取決一切! 這雙LeBron ST II以Elite版本的Superhero配色作藍本,你亦可說是紐約的代表顏色,因此,外型雖沒太大驚喜,不過單是紐約色已把眼睛俘虜成功。

以往LeBron系列都偏向重型裝甲,今次LeBron ST II則設計成低筒,簡潔配置使其更輕盈,相信會令較多細小球員接受。鞋身亦有大大小小的LeBron元素,更易討好大帝迷。配襯長褲還算可以吧。



透氣度: 70分

網絡上看過第一代LeBron ST,以透氣孔為主的Hyperfuse物料佈滿鞋身。來到ST II,則以TPU範圍較大的Hyperfuse為主,加強了鞋面的耐用性,而透氣面則較上一代為少,只有鞋舌和鞋身內外側的小部份。數次兩小時室內場實測後,經過run & gun的來回進攻,也不會過於侷腳。




舒適度與避震功能: 80分

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穿過全掌Air Sole的籃球鞋,對上一次已是數年前的AJ VIII 。這些日子都被Zoom Air和Lunarlon寵壞了。

測試後,覺得全掌Air Sole勝在緩震平均,避震雖沒Max Air強勁,著地後的整體反應都來得較快。鞋籠大小以及前掌闊度算是正常,size也不用大半號或小半號。

前後鞋底增加了坑紋,增加起跑和跑動時的屈曲度。

唯一有意見的是鞋頭前端只有少部份的襪套設計,加上網面薄鞋舌,包覆性大大減低,實戰時需要把鞋帶索得非常緊才有穩陣感覺。





足踝支撐: 60分

低筒設計的ST II,足踝包覆並不是太理想。加上周圍的填充料不算厚,要不是把鞋帶由第一個孔到最高的孔都索到最緊,轉向時足踝會有輕微移動。


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
XDR鞋底的而且確是比較耐磨,除了練習之外,都會用作出街之用。大約穿了三個星期,鞋底紋路亦清晰可見。抓地力方面,試過全場的快攻中急停轉身或跳射,表現都是水準之上,也值得加分。



總評: 70分

外觀: 70分
透氣度: 70分
舒適度與緩震功能: 80分
足踝支撐: 60分
耐用度與抓地力: 85分

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

LeBron X P.S Elite - Kicks review



測試鞋款: Lebron X P.S. Elite (579827-400) 
配色: BLACKND BL/HYPER BL-STDM GRY-BRG 

前言:
由上年開始,Nike推出了Elite系列的Playoff球鞋,絕對是上年度其中一個震撼的話題。眾所周知季後賽的對抗性強度往往比常規賽高好多,因此特別為季後賽而打造的Elite版本,規格上也比常規賽版本提升了。今年NIKE為三大球星Lebron、Kobe和KD推出Playoff球鞋,而今次測試的正是Lebron X P.S. Elite (以下稱為Lebron Elite)。









外觀及特徵:
首先從鞋盒開始,用上了上年黑金色的鞋盒設計,而今年金色的比重增加了,顯得更加奪目。加上使用推入式開關設計,鞋盒已經給大家一種高貴的格調。

顏色方面是Superhero的藍橙色,也可說是紐約色。其主鞋帶為橙色以及後備鞋帶為深藍色。外觀方面,Lebron Elite與常規賽的Lebron X(以下稱為Lebron X)有80%相似,兩者鞋身都用上了Hyperfuse物料,配上Dynamic Flywire的飛線設計。兩者的最大分別就是鞋身加上了Carbon Fiber碳纖,碳纖最大的好處是物料輕巧,卻非常堅硬。Lebron Elite在鞋側和鞋踭位置加上碳纖,目的是增加穩定性之餘,鞋身重量依然輕巧,以對抗季後賽的短途殺戮。

功能上,Lebron Elite鞋身的Hyperfuse提供了透氣度,今次的Dynamic Flywire線圈上和鞋帶用上了Kevlar®避彈衣物料,而鞋舌亦用上鉸鏈式泡沫的物料作保護來減少鞋舌與鞋帶間的摩擦,更能有效鎖定雙腳。

鞋的中底用上了全掌Visible Zoom,此技術暫時在NIKE的籃球鞋中只出現在Lebron X和Lebron Elite上。Visible Zoom提供了軟中帶彈的舒適感覺。

另外,與上一代Lebron IX Elite比較,今次全掌氣墊帶來的緩震相對較平均,不會因使用前後不同的氣墊配置令舒適度未盡人意。兩側的碳纖比上一代更為闊,使橫向的穩定性大大提高。加上上文提及的Dynamic Flywire,可以說整體上10代Elite版本比9代的Elite版本更穩定更全面。







ALEX的著後感: 
這幾年的比賽戰鞋多是Kobe系列,也就是低筒的設計,輕巧而靈活度十足。中高筒方面亦有穿Hyperdunk 2012和KD 系列,都是比較輕盈的一種。今次換上Lebron系列,對我到說確是一種挑戰與新嘗試,好像要駕馭一頭猛獸一樣。

以輕量級SF來說,初次試穿時不算太理想。由於第一次試穿已是正式比賽,加上綁上最高的鞋帶孔,腳部未完全適應下不出二十分鐘,腳掌便開始酸軟。要是現在給個分數,我想只有65/100,因為真的不能穿太久。多練了數次波後,也做了些微的調節。或許因人而異,綁低了一個鞋帶孔,反而已令整體舒適及貼腳感大為增加。相對於球場上的靈活度也有著明顯的改善。雖說把所有鞋帶孔穿上能加強踝部支撐,但這雙Elite還是對它留有一點空間比較好,逼得太緊對雙腿也沒有好處。

在進攻方面,由於中底較高加上全掌的Visible Zoom Air,令First step也慢了。相反做一些急停跳投,落地後那回彈卻令人回味。唯一令我擔心的是後踭外側的那部份氣墊,只要稍為向後用力,便有些微向外傾的感覺。經過數次練波後的結論相信只是心理作用,想改善這一點其實把鞋帶紮實,基本上雙腳在鞋內走動的情況機率是較低的。

在防守方面,搶籃板也是我在球隊中的工作,落地四平八穩令我對它加了分數。反而橫移步的防守因鞋身的重量與我習慣穿的低筒鞋亦有一段距離,反應性稍為慢了。抓地力方面,雖然Lebron Elite鞋底沒有選用傳統魚骨紋,其複雜的紋路要停便停,算是聽話。

有趣的是,曾經有隊友投訴我穿Lebron Elite時把他的小腿刮傷,經我們研究後,發現‘凶手’正是外側的碳纖片,在我小跳步時擦過弄傷的,可見它的破壞力也不小。總括來說,Lebron Elite不算最適合我的打法,而我最欣賞的還是那一整片全掌Visible Zoom Air帶來的回彈感,當然還有經典的紐約配色吧!








KENT的著後感: 
由於小弟身形比較『肥』,通常我都喜歡遊走三秒區,駁腳單擋,頂位等工作。首次測試時,鞋身緊貼雙腳,已經覺得十分有安全感。鞋頭填充物料適中,鞋頭沒有因為屈曲而刮腳,小弟比較喜歡鞋脷厚的球鞋,Lebron Elite這方面能夠滿足我的需要。鞋踭的炭纖雖然偏硬,但穿著時亦沒有任何不舒適的感覺。當鞋帶縛緊時,鞋帶和Dynamic Flywire線圈緊緊將腳掌鎖上,不會帶有侷促感。Lebron Elite鞋籠偏窄,建議試自己和大半碼以作比較。

中底支援的Visible Zoom Air提供了全氣墊Max Air的舒適感覺,而且更加上了Zoom Air 獨有的回彈感,感覺和Zoom Air、Double Zoom Air有很大的分別。平常的Zoom Air提供了舒適的回彈感,但有時會感覺偏硬。Visible Zoom Air卻不同了,沒有硬的感覺,整體上好像踏著加上了回彈力的厚厚氣墊一樣;唯一要注意的是,後踭的氣墊真的偏彈,跳躍落地時要小心注意。小弟穿著兩星期後已經習慣了。如果喜歡穿著全掌Max Air球鞋的朋友,絕對會喜歡Visible Zoom Air帶給你的全氣墊感受。

高筒的設計對踝部的支撐有絕對的優勢,加上Lebron Elite的高度可以蓋到上腳眼位置,踝部的支撐絕對是不用置疑。唯一是鞋帶不知為何很難縛緊,所以每次我都會打兩個結以令其不易鬆脫。鞋身和腳沒有太多空間,反應性絕對是優質。鞋身離地感比較偏高,相信大家要花點時間來適應。鞋底的不規則井字型設計,抓地力不過不失,測試期間沒有『跣腳』的情況出現。 經過兩星期的測試後,鞋身的Hyperfuse設計沒有令鞋身有摺痕出現,的確值得一讚;鞋底雖然不是XDR物料設計,但亦沒有太多的損耗。

Lebron Elite承接上Lebron X的所有優點,而增加炭纖令鞋身比Lebron X輕1oz,和增強穩定性。離地感高的球鞋,穩定性十分重要,因為中底偏厚,如果鞋身和腳有多餘空間,打籃球時確實會增加極大的風險。Lebron Elite利用炭纖物料來減低鞋身重量,這絕對是極佳的設計。小弟之前比較喜歡著Melo的球鞋多過Lebron,原因是喜歡Melo厚厚的Zoom Air和設計比較輕巧,不過Lebron Elite完全改變了我對Lebron系列的觀感。無可否認,Lebron Elite是將NIKE近代最強的科技結合而成,一對球鞋集合Hyperfuse、Dynamic Flywire、Visible Zoom Air、Kevlar®於一身,相信總有一種技術吸引你試試。